400 110  8019

+ 86 21 6091 3933

您好,上海鐳麥激光技術有限公司歡迎您的訪問!

美國Lasermech公司大陸及港澳地區代理

德國Kugler-Precision中國區代理

關于我們
中國增材制造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

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型制造技術。與傳統“減材”制造過程截然相反,增材制造以三維數字模型爲基礎,将材料通過分層制造、逐層疊加的方式制造三維實體,是集先進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新材料、精密控制等技術于一體的新技術。增材制造技術從原理上突破了複雜異型構件的技術瓶頸,實現材料微觀組織與宏觀結構的可控成形,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制造引導設計、制造性優先設計、經驗設計”的設計理念,真正意義上實現了“設計引導制造、功能性優先設計、拓撲優化設計”轉變,爲全産業技術創新、軍民深度融合、新興産業、國防事業的興起與發展開辟了巨大空間。

通過近幾年來國内增材制造産業發展所取得的成效,本文系統梳理了全國各地增材制造産業發展現狀,分析了其發展過程中遇見的瓶頸問題,并探讨了中國增材制造産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中國增材制造産業發展現狀概況


經過近三十多年的科技攻關,中國增材制造産業已初具規模。據增材制造權威機構Wohlers Report統計報道,截至2016年底我國增材制造市場規模逾越80億元,而2011年國内增材制造市場規模僅爲10億元。根據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預測,中國未來增材制造産業規模将維持至少22.3%年複增長率,到2020年中國增材制造産業規模可突破220億元。


1.發展增材制造産業的重要性


(1)增材制造是助推“中國制造2025”的不二選擇

2015年初,我國3部委聯合發布《國家增材制造産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明确将以钛合金、高溫合金等爲代表的增材制造專用粉末,以及以激光選區熔化(SLM)、激光選區燒結(SLS)、激光熔融沉積(FDM)等爲代表的增材制造專用設備列入重點培育對象,以增材制造新技術搶占新一輪技術變革,加速推動傳統制造産業發展;《中國制造2025》明确将增材制造列入發展智能制造裝備和産品、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的重點領域;《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發展将增材制造産業列爲重點發展對象。毫無疑問,增材制造的發展已經上升至國家戰略發展層面,成爲助推中國制造2025的利器之一。


(2)增材制造是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

增材制造是産品創新的利器,而傳統制造業生産能力過剩,産品開發能力嚴重不足,是産業發展的瓶頸。以航空維修産業爲例,國内要求老舊件恢複快、無需恢複生産線;新件可維修,無需整體重新加工;材料相容性好,維修後達到新件性能要求;可實現多品種、少批量、零星、快速制造。以武器裝備爲例,陸軍裝備部要求型号研制周期由10年縮短至3年,走向快速制造、快速驗證、加快進度的發展道路。增材制造技術可滿足零部件快速制造和修複的重大需求,适應現代戰争“四快”:快速響應、快速制造、快速修複、快速恢複戰鬥力的新要求,将增材制造技術迅速在各個領域進行推廣與應用,廣泛滲入航空航天、燃氣輪機、無人機、武器裝備、生物醫療、汽車制造、文化教育等領域,将有效帶動上中下全鏈條産業的興起與發展,并進一步形成導入增材制造技術的戰略新興産業集群,成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3)增材制造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

增材制造适合應用于複雜結構、個性化、多樣化産品的快速制造,可根據應用需求,采用最優化的設計方案來實現最佳的産品功能與經濟價值,使設計擺脫傳統技術“可制造性”的約束,給創新設計釋放巨大的空間,爲産品設計和制造帶來颠覆性進步。


(4)增材制造是構建全新制造模式的可靠平台

增材制造帶來集散制造的嶄新模式,可通過網絡平台,實現随時随地生産、個性化訂單、創客設計,乃至資金的集成規劃與分散實施,這一生産模式有效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大發揮,同時從設計到制造、從服務到消費,帶來理念和行爲的全方位變化,引發生産生活新模式。


2.增材制造産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增材制造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内相關研究不斷向廣度和深度推進。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等項目支持下,我國在增材制造成形硬件系統、工藝特性和成形件質量等方面部分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了與國外齊頭并進的局面。如采用增材制造技術制備的高性能金屬3D打印構件已在我軍多種型号的先進飛機上得到裝機應用;采用激光選區熔化增材制造技術有效縮短了某型航空發動機新型空心渦輪葉片的設計周期,一次技術叠代的時間由原來的一年縮短至不到一個月;SLS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汽車領域的缸體、缸蓋等複雜結構件的研發設計與快速制造;FDM技術替代電鍍,相關成果在再制造領域得到推廣應用;SLS技術應用于生物醫療領域,并取得2000餘例成功臨床案例;在文創教育領域,實現了3D打印定制珠寶首飾,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等。國内多家單位陸續開展了較爲深入的研究,依托高校—企業深度産學研用合作模式,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3D打印”之路,如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恒院士團隊——西安增材制造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工業大學黃衛東教授團隊——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院士團隊——北京煜鼎增材制造研究院有限公司、清華大學顔永年教授團隊——江蘇永年激光成形技術有限公司、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教授團隊——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産業有限公司、華南理工大學楊永強教授團隊——廣州市雷佳增材科技有限公司,形成了西安交通大學增材制造國家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大型金屬構件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湖南華曙高科高分子複雜結構增材制造國家工程實驗室等一批高水平創新平台,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研制出一批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并在陝西、北京、江浙、廣東、四川等地形成多個3D打印戰略聯盟。


二、 增材制造産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增材制造産業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發展迅速。在3D打印專用材料及裝備、增材制造工藝及裝備以及與傳統制造相結合協同發展,國内均取得了較大的突破。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增材制造産業仍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面臨着諸多的問題及挑戰。


1.關鍵原材料依賴進口

增材制造原料國内研究雖有一定基礎,但批次穩定性差,應用有限,大部分尚需依賴進口。目前,增材制造專用原料,特别是軍用特種金屬或陶瓷原料全部來自進口。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經調查發現我國将這些原料用于軍事領域後,馬上聯合歐洲相關公司停止了向我國出口高質量的增材制造專用原料。國内自主開發的制粉裝備技術落後,價格高昂(上千萬元)、交期長(2年以上),不能滿足3D打印粉體材料的大規模批産。爲了滿足我國增材制造在重大領域的研制與生産任務,國内隻能以民用的名義進行小批量的采購,采購周期長、途徑不穩定,一次采購量受到限制且材料品種單一,未來采購也具有很大隐患,嚴重影響重大領域的型号攻關任務。據報道,國内某航空配套企業爲XX型飛機配套操作杆系統,由于進口粉末受阻導緻型号開發延誤,開發國産自制的球形金屬粉末尤爲迫切。開展高質量、低成本增材制造專用原料研制可實現增材制造成形技術關鍵原料的完全自主保障,打破受制于人的局面。


2.缺乏系統性應用研究

大量關鍵異型構件因其受傳統制造工藝、裝配等制約,迫切需要采用增材制造成形技術進行制造。設備方面,國内成熟的工業級激光3D打印裝備,一方面成形尺寸小于800mm,很難滿足大尺寸零件的制造需求;另一方面還存在成形工藝少、成形效率低、應用成本高等問題;工藝方面,增材制造工藝嚴格受到國外“閉源”控制,材料與裝備采取捆綁式銷售;由于增材制造,特别是激光增材制造成形材料及結構的組織、缺陷有其特殊性,常見的氣孔、未熔合、裂紋等缺陷的尺寸僅爲微米量級,采用常規的方法較難檢測;另外,增材制造成形制件的組織特征及缺陷的類型、分布、尺寸等對綜合力學性能影響的研究和評價還缺乏系統性應用研究,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增材制造成形技術的應用。


3.缺乏匹配的熱處理技術及裝備

金屬增材制造構件後續熱處理重視程度不高,基礎性研究幾乎沒有。關鍵構件能夠從根本上得到改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熱處理技術及裝備。國内企業從來都是“重冷輕熱”,在傳統工藝上對熱處理的研究就不夠透徹,更不用說針對增材制造構件設計專用的熱處理。國内增材制造企業迫切需要開展關乎組織性能調控的增材制造後處理制度及設備标準化建設工作,特别是後續熱等靜壓、開模鍛造等緻密化處理以及後續熱處理工藝,從根本上解決增材制造構件“力學性能達到鑄件水平,達不到鍛件水平”、“高溫持久性能達到鍛件要求、達不到鑄件要求”的尴尬局面。


4.尚未形成全面的行業标準

繼2002年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發布钛合金标準《退火Ti-6Al-4V钛合金激光沉積産品》以來,美國已經陸續頒布了幾十項增材制造相關标準。這些标準幾乎涵蓋了粉末、打印工藝以及後處理的增材制造全産業鏈涉及的範圍。反觀國内,關于增材制造工藝過程中構件組織形貌的表征、控制和認證的依據或标準仍爲空白,構件往往隻能通過尺寸精度、緻密度、力學性能等宏觀因素考察打印效果,缺乏微觀組織的驗證标準。另外,增材制造構件需要進行後續熱處理改善綜合性能已是行業共識,而目前所有針對增材制造構件的熱處理制度依舊是沿用傳統鑄件或鍛件标準,根本無法完全适用于增材制造工藝,緻使該技術的大範圍推廣應用受到限制,沒有體現該技術的産品優勢、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


5.創新平台協同發展較弱

早在五年前,美國政府組織100餘家單位、研究機構聯合成立了“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反觀國内,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國家層面的增材制造産業創新平台。大型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各自爲戰,産業鏈過于集中在中遊(打印設備研發),研發主體單打獨鬥未能形成合力的态勢,不利于增材制造産業鏈的整體發展,亟待整合全國增材制造研發—生産—應用的産業鏈資源,實現一體化的規模發展。


6.專業人才匮乏

目前,國内高等院校、職工技校等單位均未設置增材制造專業與相關學科,僅設立了科普性質的“興趣課”或實習。專業化人才缺乏,科研力量薄弱。人員結構欠合理,綜合性人才的缺乏是影響增材制造産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增材制造領域人才總量不足,高端人才和專業人才偏少,學曆、技術職稱層次不高,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三、增材制造産業發展趨勢


1.關鍵原料替進口

增材制造專用原料是産業鏈發展最關鍵的環節之一,隻有解決了原料問題,增材制造産業才能健康有序的發展。着力突破自主可控增材制造專用金屬、非金屬和醫療專用材料研制、生産和大規模應用亟需解決的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開發新型等離子旋轉霧化制粉技術及裝備(N-PREP)、真空氣體霧化制粉技術及裝備(VIGA)和新型溶劑沉澱法等,實現增材制造專用材料整體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替代進口;完善現有可打印材料的基本性能,評估可用于增材制造工藝的原料範圍,解決目前不可打印原料(如7系鋁合金)的技術難題,實現材料的真正可用性;開發新的材料及與之适應的增材制造工藝,包括新型複合材料、混合材料、高熔點合金材料、梯度材料、稀貴材料等,盡可能多的實現不同材料的3D打印并建立相關數據庫;加快制定增材制造專用原料的行業規範及标準;開發新型綠色環保材料,尋求新的收集、回收與儲存方式,降低能耗,減少污染。


2.打印設備打造國際知名品牌

重點瞄準航空航天、燃氣輪機、無人機、武器裝備、生物醫療、汽車制造、文化教育等關鍵行業,構建涵蓋選擇性激光燒結(SLS)、選擇性激光選區熔化(SLM)、激光熔覆(LCD)、光固化成型(SLA)等多元化3D打印系統及裝備研發制造體系,面向多應用領域提供可靠穩定的國産自主可控裝備,提高産品成型的速度、效率、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等指标,并且需要開拓新的産業模式,與傳統的制造工藝相結合,實現優勢互補,打造國際知名品牌,占領國際工業級3D打印裝備行業制高點。


3.建立基礎數據庫

着力突破計算機輔助設計建模技術、結構拓撲優化與3D打印的對接技術、輕量化技術,3D打印逆向工程技術,優化并拓撲設計戰鬥部異構件整體結構(包括内部複雜結構),從而更加節省材料和降低本身質量,提升關鍵構件整體性能;着力突破激光控形控性與後續熱處理組織調控關鍵技術,揭示成形工藝條件與構件尺寸精度、性能指标的關聯規律,解決構件成形過程中的精度控制、缺陷控制、性能控制等難題,建立材料-設計-工藝-裝備數據庫,提升增材制造關鍵部件國産化水平。


4.完善标準化建設

重點瞄準典型增材制造工藝及相關市場标準,探索建立增材制造産業标準“領跑者”工作模式,确定需要評價的增材制造标準主要技術指标内容和分類,制定增材制造“領跑者”标準評價方法,開展“領跑者”試點工作,引導市場優先選擇基于“領跑者”标準的增材制造産品和服務,逐步形成正向激勵機制,推動形成技術創新—标準研制—産業升級協同發展的正循環。


5.推進産業應用規模

加快和推進增材制造全産業鏈産品的生産和應用規模,産品基本滿足航空航天、燃氣輪機、無人機、武器裝備、生物醫療、汽車制造、文化教育等重點領域的使用需求,至2020年,實現3D打印關鍵材料及裝備在航空航天、燃氣輪機、無人機、武器裝備、生物醫療、汽車制造、文化教育等行業應用分别逾1億元/a規模,産業市場經濟規模達到百億級。


6.搭建創新服務平台

搭建“互聯網+”增材制造創新服務平台,整合産業鏈資源,吸引并開發優質客源,以靈活多變的合作方式爲全國的重點工業企業提供整體增材制造技術解決方案。依托平台,吸納一批海外優勢企業進駐投資建廠或設立研發中心,初步形成中國增材制造産業集群基礎,在國際技術領域和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


四、結語


總的來看,3D打印發展迅猛,但距離産業化仍有較長的路要走。通過國家政策引導與專項支持,形成增材制造領域技術高地:針對工業、國防軍工與醫療領域主導需求,開展關鍵技術産學研用聯合攻關與應用示範,開發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意義的增材制造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新産品,建立涵蓋全鏈條的增材制造技術體系,在國際範圍内形成技術創新高地,引領産業發展;通過創新成果轉化與産業化,快速拉動産業提升發展,在新技術示範應用與産業化的過程中有效集聚整合跨行業優質資源,形成全鏈條互動,使增材制造的個性化定制功能真正深入生産生活各個領域,推動增材制造産業進一步發展、成熟,形成産業規模效益;通過技術、産品和裝備創新,重組生産經營鏈條的各個環節,建立基于增材制造技術的全新制造與服務平台,突破傳統的生産模式,推動傳統産業加快導入新技術實現轉型升級,并進一步帶動上中下遊支撐産業與新興産業的融合與發展,促進形成導入增材制造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成爲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來源: 李禮, 戴煜. 中國增材制造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J]. 

DOI:10.19599/j.issn.1008-892x.2018.08.007.


聯系我們
電話(TEL):+ 86 21 6091 3933
傳真(FAX):+ 86 21 6091 3003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中辰路188号8号樓5樓
Add:5th Floor, Building 8, No. 188, Zhongchen Road,Songjiang District, Shanghai